網頁

2011年1月19日

1936年天然瓦斯研究所在新竹成立, 台灣矽谷發源地

在網路論壇上, 不少人認為工研院是中央新竹的研究單位, 所以中央對新竹已經很好了. 其實這是台灣歷史教育的失敗所造成的現象. 不少人都知道竹科是工研院催生出來的, 而工研院是一個很像政府機關的研究單位 (不少人還以為工研院是公家機關, 事實上工研院是財團法人組織). 一般人的認知大概就是這些, 所以會出現中央給新竹工研院這樣的想法.

其實工研院是承襲以前日據時代的研究單位, 工研院成立於1973年,當年是由當時的經濟部長孫運璿將分散在各處的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金屬工業研究所,決定將三所的設備、土地、人才合併,成立台灣的「工業技術研究院」,重新賦予任務、目標,利用進步的工業技術推動台灣工業的發展,引導經濟起飛。 


其中聯合工業研究所的前身就是1936年、民國25年也是日本昭和11年所成立的天然瓦斯研究所.

有關工研院的簡介可見工研院網站 工研院簡介
工研院設置的相關報導請參見1973年的科學月刊 科學走廊 工業技術研究院的設置

天然瓦斯研究所的成立是因為新竹竹東等地天然氣地下資源豐富,1936年、民國25年也是日本昭和11年,天然瓦斯研究所在新竹成立,這也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單位日本總督府為了有效利用竹苗地下蘊藏豐富的天然氣,在新竹市東郊赤土崎成立「天然瓦斯研究所」,它的地點就在今天清華大學西側的工研院光復院區。


因為先有了工研院, 所以才有科學園區的建置, 而科學園區與工研院的關係密不可分, 加上新竹市有清大交大兩所以理工為主的大學, 在客觀條件下, 當時全台灣哪個地方比新竹更適合興建科學園區 ? 所以新竹有工研院與科學園區, 並非是中央的「恩賜」, 而是客觀條件下必然的結果.


相關新聞報導 :


天然瓦斯研究所 奠定竹科發展基礎
美東時間: 2009-08-19 05:22:26 AM   
本文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9/8/19/n2629080.htm


【大紀元8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市19日電)由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學研究員河口充勇,撰寫的「台灣矽谷尋根」今天舉行新書發表會。書中指出,新竹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奠基於工研院的前身—日治時期的總督府天然瓦斯研究所。
河口充勇是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學「技術.企業.國際競爭力研究中心」研究員,2004年來台灣做研究,2005年偶然間得知天然瓦斯研究所與一手負責籌建的日籍技師大內一三的故事後,便持續投入這項研究。
河口充勇去年將研究成果寫成「台灣矽谷尋根—日治時期台灣高科技產業史話」一書,今年6月底出版,他趁著暑假來台,於今天在新竹市舉行新書發表會。
河口充勇指出,1936年,日本總督府為了有效利用竹苗地下蘊藏豐富的天然氣,在新竹市東郊赤土崎成立「天然瓦斯研究所」,它的地點就在今天清華大學西側的工研院光復院區。
工研院院長李鍾熙應邀為這本書寫序,他表示,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天然瓦斯研究所先由中油公司代管,隨即轉為經濟部「聯合工業研究所」,簡稱「聯工所」,日後再經歷多次組織變動而成為今天的工業技術研究院。
他說,工研院成立之初,就在聯工所成立電子小組,由此日後成長壯大,並衍生出聯電、台積電、台灣光罩、世界先進等一系列公司,共同奠定了台灣IC半導體產業的基礎。他認為,若說「天然瓦斯研究所是聯工所、工研院及台灣矽谷產業的源頭」並不為過。
「台灣矽谷尋根」一書除了敘述當年成立天然瓦斯研究所的背景,也以大內一三為故事主角,完整敘述籌建經過,並以許多溫馨小故事描述大內一三與台灣籍員工之間深厚的情誼。


瓦斯所70年 台灣矽谷發源地

12/22/2006 10:26:45 AM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6/12/22/n1565173.htm

【大紀元12月2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洪友芳/新竹報導〕工研院昨在光復院區17館舉行該院起源的「天然瓦斯研究所」70週年慶,17館,同時也是台灣矽谷源頭、半導體業催生之地,電子所前身的電子材料研究室從17館誕生,第一代半導體人才包括目前大老級人物胡定華、曹興誠、曾繁城、史欽泰等都在17館報到上班,開始半導體業生涯。

工研院成立於1973年,當時,結合聯工所、金工所及礦研所三單位,其中,聯工所來自1936年成立的天然瓦斯研究所,後來,天然瓦斯研究所交給中油代管,並轉為經濟部聯合工業研究所、工研院聯合工業研究所,均簡稱聯工所。
工研院院長李鍾熙表示,聯工所時期,政府為了推動電子工業發展,在聯工所底下成立電子材料研究組,後來改為電子研究中心,這也是工研院電子所前身。
旺宏前任董事長胡定華負責籌組電子材料研究組,並成為組長及後來中心主任、電子所所長。李鍾熙表示,胡定華、曹興誠、曾繁城等第一代台灣半導體人都曾在17館上班,參與過半導體業萌芽期,後來,電子工業發展中心派40餘位工程師到RCA公司受訓,技術移轉IC生產到台灣,設置IC示範工廠發展技術。
1981年,政府推動設立新竹科學園區,竹科逐漸發展為台灣的「矽谷」、也成為全球IC產業重鎮。工研院電子所逐漸衍生公司到竹科,第一家是聯電,也是國內第一家IC製造業者,接續有台積電、台灣光罩、華邦電、世界先進等。
李鍾熙表示,17館可說是台灣矽谷源頭,從天然瓦斯研究所衍生而來,因此,台灣矽谷真正起源應該屬天然瓦斯研究所。

回娘家 見證台灣工業發展史
〔記者洪友芳/新竹報導〕歲末年終之際,工研院昨舉行「沃土新芽、飲水思源,工研院起源─天然瓦斯研究所70週年紀念」活動,參與昨70週年紀念活動者,包括聯工所第三任所長阮鴻騫、曾任化工所所長的現任工研院院長李鍾熙、鄭武順、現任材化所所長劉仲明,從天然瓦斯研究所起服務長達52年、現已退休的陳培基等人,共同回憶並見證台灣工業發展的軌跡。
工研院院長李鍾熙表示,新竹竹東等地天然氣地下資源豐富,1936年、民國25年也是日本昭和11年,天然瓦斯研究所在新竹成立,這也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單位,同時衍生台灣現代工業的起源,慶祝70週年意義重大。
李鍾熙指出,天然瓦斯研究所是聯工所、工研院最前身,聯工所電子小組衍生電子所,電子所又衍生聯電、台積電等台灣半導體IC產業;電子所並分出電通所,帶動國內電腦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衍生敦陽與旺玖等公司。最早的化工所衍生材料所,材料所光電組所分出的光電所,扮演台灣光電產業的先驅角色,開發出台灣第一台光碟機,鴻景、國際聯合等皆是由光電所衍生成立的光電廠商。化工所醫藥組也衍生出生醫中心,金屬工業中心衍生機械所。
李鍾熙表示,工研院今年組織調整,過去成就與時空環境的對比,有許多發人深省、振奮人心的故事,回顧也是推動工研院繼續往前走的動力。

潘文炎 半個工研院子弟
〔記者洪友芳/新竹報導〕中油董事長潘文炎昨也出現在「天然瓦斯研究所」70週年慶會場,他表示,天然瓦斯研究所於民國35年被中油接收,加上他從小到大都住光明新村,也常坐村內交通車,可算是工研院半個子弟,心存感激地參與昨日慶祝活動。
潘文炎說,他父親是軍人,因所唸的軍校借東門國小上課,從五歲起,他跟著父親到新竹,並住進當時軍方宿舍光明新村,直到民國65年搬離,共住了20多年。住光明新村時期,天然瓦斯研究所已變為中油新竹研究所、經濟部聯合工業研究所,進而成為工研院聯合工業研究所,他還常坐「聯工所公車」出入光明新村。
潘文炎也回憶,他有四個同學考上新竹中學,其中有三個唸到博士,他父親雖然不在工研院化工所上班,但他進入中油工作,且跟化工所有很多計畫案往來,接觸很多,不少長輩如曾任中油高雄煉油廠總廠長張明哲,也曾是化工所前身中油新竹所首任所長,潘文炎自認跟工研院關係密切。
化工所前身聯工所第三任所長阮鴻騫現年已83歲,他特別從奧地利回來參與70週年慶,他認為,比起以前,工研院改制為財團法人,研究環境、資源與人才等,都很有競爭力。
陳培基從13歲起就到天然瓦斯研究所當學徒、直到65歲(1992年 )在工研院化工所退休,共達52年之久,他分別歷經11位所長、11位組長與11位主任。陳培基昨也回顧政府在新竹成立天然瓦斯研究所的盛況,包括空中撒傳單、地面放煙炮等慶賀活動,他並說,工研院已跨到濁水溪以南設南分院,但化工所所在的光復院區是培養很多人才的「福地」,他強調「福地,一定要保留下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