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2016年7月17日
2005年遠見雜誌首度兩岸四地城巿競爭力大評比
參考資料:
兩岸四地 城市競爭力排行榜
看見城巿生命力 首度兩岸四地城巿競爭力大評比
內容摘要:
調查方法說明:
此次調查由《遠見》雜誌和工商建設研究會共同合作,調查計畫由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主持。共選取兩岸四地四十四個城市,以三大面向,三十個細項指標,加總評比出城市總體競爭力的排行。
考量兩岸四地城市發展的現況,本次調查涵蓋台灣兩個直轄市:台北市、高雄市,和三個省轄市:新竹市、台中市和台南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大陸城市方面,以三十五個省會城市與計畫單列城市為主,另外加上台商群聚的蘇州市與東莞市,共計三十七個大陸城市納入評比。
評比方式參考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與世界經濟論壇(WEF)使用的國家競爭力指標,以三大面向觀察城市競爭力,分別是「市場與消費」「產業與國際化」「政府與建設」。每一面向下各包含十項相關的細項指標,總表現共涵蓋三十項細項指標統計而得。
評比結果顯示,兩岸四地城市現階段的實力已明顯分出高下。總體競爭力的排行榜,第一名由台北市奪得,第二名的廣州市和第三名的北京市,第四名的香港,第五名的上海,實力都在伯仲之間。這五個城市的綜合分數處於64~71分之間,和其他城市拉開一段明顯的差距,並列為兩岸四地的「領先城市」。
六個綜合分數在50~60分之間的「優勢城市」,包括台商雲集的深圳和東莞分居第六和第七名;在四十四個評比城市中,面積最小的澳門,也奮勇躋身到第八名;第九名到第十一名均由台灣的城市囊括,依次是台中市、新竹市和高雄市,新竹市是本次評比城市中,人口最少的城市,但仍力爭上游,位列第十強。
以三大競爭力面向分析,台北市獲得「產業與國際化」「政府與建設」競爭力的雙料冠軍;「市場與消費」競爭力則由東莞居冠,台北市名列第二。香港與北京分列「產業與國際化」排行的二、三名;北京和上海則分別是「政府與建設」的二、三名。
以地理位置觀察,城市競爭力前十強的城市,除了北京外,幾乎都是南方的城市。扣除台港澳,大陸華南地區競爭力最強的城市是廣州;華北地區是北京,華東地區是上海,華中地區則是總排名第十三名的長沙。
優勢城市拿手項目上攻守
如果說第六名的深圳是港商開發出來的城市,第七名的東莞可算是台商打造出來的製造基地;兩地開發得早,實力雄厚,也都是外來流動人口很多的城市。但因設廠土地有限以及工資上漲,許多公司現在擴廠都必須改到附近城鎮或二級城市。
以面積來看,澳門是個小城市;但以競爭力評估,它卻是個大城市。澳門去年經濟成長率衝上28%,高居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名。面積原本只有十一平方公里,多年來填海爭地,增加到二十七平方公里,新生地開放新賭場進駐,同時引進飯店、渡假村和會展中心,準備變身為亞洲的拉斯維加斯。
台灣的城市群集在九到十二名,依次是台中市、新竹市、高雄市和台南市。除了台南市的綜合分數落在50分之後,其餘三個城市都擠進「優勢城市」排行榜中。
台中市在「市場與消費」競爭力上排名第五,小客車持有率是兩岸四地的第一名。做為中台區塊的消費中心,台中市大約擁有六百萬消費族群,辦一次燈會,十二天就吸引新台幣50億元的消費金額。新竹市憑著新竹科學園區這個幸運符,以及全台可支配所得第二名的優勢,躍上第十名。
由於所得普遍較高,台灣城市在「市場與消費」的競爭力面向上,名次普遍超越大陸城市,高雄市第七,新竹市第八,台南市第十一。「政府與建設」也是台灣城市的強項,台北市第一,台中市第六,高雄市第七,但台南市落於第十八,新竹市只排行二十六名。不過新竹市在「產業和國際化」競爭力上扳回一城,奪下第九名。
(僅摘錄部分內容,完整內容請見原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