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0月22日

從九省轄市談起

台中縣市可以合併升格, 竹苗為何不能合併升格 ?

政府對台中與新竹不公平的對待如下 :

臺中市:
1945年12月17日成立省轄市。只有現在的東西南北中區, 真的是很小。
1947年2月1日將西屯鄉、 南屯鄉、北屯鄉自臺中縣劃入,並改鄉為區。

新竹市:
1945年10月30日成立省轄市(比台中市早)。初分九區,以數字命名。 地區
就是現在的新竹市(含香山), 比台中市(不含屯區)大多了.
1946年3月將竹東鎮及寶山鄉自新竹縣劃入,改為竹東區、寶山區,並於
1946年4月16日將原有九區合併改劃為東區、西區、南區、北區、香山
區。這比台中市(加屯區)還大.




1949年台灣城市人口,

臺北(臺灣省) 269,116人 台灣省會
臺南(臺灣省) 165,329人
高雄(臺灣省) 143,288人
新竹(臺灣省) 119,087人
嘉義(臺灣省) 116,437人
屏東(臺灣省) 100,086人
臺中(臺灣省)  82,588人
基隆(臺灣省)  68,754人
彰化(臺灣省)  59,155人

資料來源  http://www.skyscrapers.cn/forum/archiver/?tid-72241.html

新竹市是第四大城, 台中人口數在九省轄市只排第七, 結果1950年行政區域重畫,
人口比台中多的新竹, 嘉義, 屏東降為縣轄市.竹屏轄地還被分割.

政府重台北是壞事, 難道重台中就不是壞事 ?

以目前台中市集中資源(或說投資也可以, 只是是集中投資台中市)的作
法, 彰化南投甚至雲林都被嚴重邊緣化.

台灣的中心應在彰化而不是台中. 若 1950 彰化沒被降格, 以彰化的腹地
與跟南投相鄰的地緣關係, 這才是真正的台灣中心.

真正被忽略的不是台中, 而是彰化, 新竹, 嘉義, 屏東.這些原本的大都會.

而台南, 雖然一直是省轄市, 但也是被忽略的大都會(原本是第二大城).

政府該做的不是將少數幾個縣市合併升格, 而是行政區域重畫, 資源平均分配 !

要合併升格, 就大家一起來 !


在行政區域重畫之前, 應該要先了解一下目前行政區域的劃分是怎樣
演變的, 對目前的各都市發展造成那些影響.

老K 從中國戰敗來台後, 不知道什麼原因進行行政區域畫分, 結果影響許多

城市發展甚巨, 新竹市就是其中之一. (彰化, 嘉義, 屏東也是受害者)

台灣都市發展史 劉曜華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2004 P.45 表2-9 中提到 :
(http://www.taichung.fcu.edu.tw/%A5x%C6W%B3%A3%A5%AB%B5o%AEi%A5v2004.pdf )

國民政府於1945年來台後,沿用日治時期的五州三廳架構,改設為8縣
、9省轄市、2個縣轄市。1950年重新調整各縣市行政區域,改設16縣、5
省轄市、1管理局,多個都市被降格為縣轄市,這個地方行政區範圍的重
新調整也因此影響各區域都市發展至今。

老 K 的傑作, 造就了一些城市的發展, 但也限縮了其他城市 的發展, 原本的9省轄
市經過重畫後下場各不相同 :

臺北市:
1945年11月1日成立省轄市。
1967年7月1 日升格為院轄市。
1968年7月1日納入臺北縣的南港鎮、內湖鄉、木柵鄉、景美鎮,以及陽明山管理局及其所轄的士林、北投兩鎮,將之改制為區。後陽明山管理局於1974年1月1日改為虛級派出單位,1977年1月1日降編為陽明山管理處,不再是一級地方政府。

高雄市:
1945年11月8日成立省轄市。
1979年7月1日升格為院轄市,並將高雄縣之小港鄉併入,改制為小港區。

基隆市:
1945年11月11日成立省轄市。
1947年1月18日將七堵鄉由臺北縣劃入,改為七堵區。

臺中市:
1945年12月17日成立省轄市(最晚的),只有現在的東西南北中區。
1947年2月1日將西屯鄉、 南屯鄉、北屯鄉自臺中縣劃入,並改鄉為區。

臺南市:
1945年12月14日成立省轄市。
1946年2月將青濱區與真濱區併入南區,並劃入臺南縣安順鄉,改名為安
南區。

新竹市:
1945年10月30日成立省轄市(最早的)。初分九區,以數字命名,地區就是現在的新竹市(含香山)。
1946年3月將竹東鎮及寶山鄉自新竹縣劃入,改為竹東區、寶山區,並於1946年4月16日將原有九區合併改劃為東區、西區、南區、北區、香山區。
1950年10月25日新竹縣設立後,竹東區、寶山區、香山區三區分別恢復為竹東鎮、寶山鄉、香山鄉。
1951年12月1日將東區、西區、南區、北區等四區歸併裁撤為縣轄市。
1982年7月1日改制為省轄市,並將新竹縣香山鄉併入,初不分區。
1990年11月1日劃分為東區、北區、香山區。

嘉義市:
1945年12月1日成立省轄市。
1946年7月 將水上鄉、太保鄉自臺南縣劃 入,改為水上區、太保區,合計六區。
1950年10月25日嘉義縣設立後,將水上區、太保區劃出,改制為水上鄉及太保鄉。新東區、新西區、新南區、新北區等四區則改制為鎮。
1951年11月29日將四鎮歸併裁撤為縣轄市。
1982年7月1日改制為省轄市。

彰化市:
1945年11月22日成立省轄市,劃分為彰北區、彰西區、彰南區
、大竹區。
1950年10月21日彰化縣成立後,1951年11月30日將轄下四區歸併裁撤為縣轄市。

屏東市:
初分為東區、南區、北區、中區。
1946年4月將萬丹鄉、長興鄉、九塊鄉自高雄縣劃入,改稱萬丹區、長治區、九如區。
1950年屏東縣成立後,將萬丹區、長治區、九如區三區恢復為鄉。
1951年11月30日將東區、南區、北區、中區等四區歸併裁撤為縣轄市。



行政區域的畫分對城市影響很大, 就以新竹市來看, 它成立為省轄市的時間最早, 如果能以當時的幅員與位階一直沿用至今, 新竹市絕對不會是只有現今的規模與風貌. 台中市就是很好的例子, 若沒有三屯的併入, 現在就不會有台中的七期.

而新竹市是土地被裁減降階為縣轄市, 原本幅員大概只剩約1/4, 而所剩無己的土地中有一大塊空軍基地占據近海平原區, 扣除基地附近限建後, 變成縣轄市的新竹市只剩東南邊的丘陵地與北邊的水源地(部份還限建畫為保護區), 能發展的腹地變的極小, 因此大幅限縮了城市發展的空間.

加上歷任縣長(縣轄市時代)與市長(省轄市時代), 從林保仁, 任富勇, 童勝男, 林政則這幾位老 K 的縣市長對新竹市建設的貢獻非常少, 讓新竹市發展遲緩, 可以說老 K 對不起新竹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