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5月1日

縮小考區, 明星高中VS高中均質/優質化, 就近入學, 十二年國教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在 4/28 日發表了新聞稿『國中畢業生選擇就近入學高中,大學學測成績優異亮麗』, 這是教育部自96年至99年持續進行4年的「就近與跨區入學高中學生學測成績分析比較計畫」的成果發表.


我在2月時曾針對高中學測滿級分人數來探討高分群學生分佈不均的問題 :



沒有滿級分是高分群學生分佈不均, 不是教學資源分配不均 (1)

沒有滿級分是高分群學生分佈不均, 不是教學資源分配不均 (2)

沒有滿級分是高分群學生分佈不均, 不是教學資源分配不均 (3)


政府的政策是 :


『教育部將繼續調整擴大高中職優質化輔助方案及高中職均質化方案,協助社區型高中職提升教師專業發展與改善教學環境設備,導引改善校園文化,增加優質高中職數量;繼續推動大學招生繁星計畫,提高社區及偏鄉高中升學機會,支持推動高中職社區化;促使社區內高中職達到均優的目標,以引導學生就讀鄰近高中的意願,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做好奠基。』


然而, 這樣有用嗎 ? 這種政策能成功的推動十二年國教嗎 ? 明星高中是會消失還是繼續存在 ? 真的會高中均質化嗎 ?





十二年國教是個目標, 蔡英文也在初選政見發表會中表示她若當選總統會推動十二年國教, 本就來探討如何推動才能落實十二年國教這個政見.


政府對目前所推動的就近入學成果感到滿意, 確實這是有些成果, 但是效果緩慢, 多數人還是寧願選擇明星高中就讀, 差別只是選擇 就近的明星高中.


請看此報告的部份敘述 :



『在「優秀入學新生(基測達PR99)」方面:絕大多數集中在第一志願明星高中,臺北的第一志願高中超過1,300人,臺中與高雄第一志願高中都有300人以上,桃園、臺南第一志願高中也在200人以上。除新竹、彰化、嘉義外,其他學校的優秀學生數多在10人以下(圖2-1)。


在「學習成果優秀學生(學測全國前3,500名)」方面:臺北市第一志願高中的學生,仍維持為優秀學生的只剩800人;而許多學校從本來沒有「優秀入學新生」,增加到有十幾名「學習成果優秀學生」。在臺北市、臺中市、高雄市的許多非第一志願高中,也發展出優秀學生。宜蘭縣、雲林縣、臺南北部,從本來的基測時小點變成學測時的小圈,優秀學生數成長了近20人。但也有部分縣市的高中優秀學生的成長不明顯 (圖2-2) 。



從GIS分析92~96年間學生選校模式來看,就整體而言,各地基測區PR99遠距離跨區現象逐年減少,就讀當地明星高中的路線逐漸增加。和93~95年相比,96年PR99學生的選校路線,長距離跨區選讀臺北市的路線減少;雲林縣之臺北跨區就讀生明顯減少;原來在95年選讀臺北較多的高雄縣、屏東縣轉而就讀附近臺南市與高雄市的明星高中。中部地區臺中的明星高中增加就讀吸引力,許多苗栗縣與雲林縣的學生未選擇臺北明星高中,選擇就近流向中區的明星高中。但花蓮、臺東地區在96年的跨區選讀則增加許多。』




明星高中的問題還是存在, 政府再怎麼投入經費改善所謂社區高中的師資設備, 還是無法 "優質化" 到與明星高中 "均質", 問題在那裡 ? 就在學生的素質.


我不認為明星高中與社區高中的師資與設備會有多少的差異, 但是為何學測與升成績會有顯著的差異 ? 問題在那裡 ? 就在學生的素質.


依志願順序錄取學生, 在基測時就已經依照學生的成績排列一次了, 前面志願的學校學生基測分數高, 後面志願的學校學生基測分數低, 基本上以智育的素質來說就已經是各校有顯著差異了.簡單來講, 升學成績好的高中並非是學校好老師教的好,  而是極大部份是學生智育素質好.


而且一樣是第一志願的高中, 但是各地區的第一志願高中的學測與升成績會有所差異, 真的是辦學有差嗎 ? 我不認為是, 我認為是資優學生的人數不同所導致的結果.


所以, 要將高中均質化/優質化, 僅僅將師資設備改善就可以將社區高中的學測與升成績與明星高中拉近嗎 ? 這個政策顯而易見成果有限. 此政策所希望的就近入學成果就算有顯著成長, 也無法與優秀學生外流的人數相比.


此則新聞可以看出政府這項政策的盲點 :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委託研究已經證實,國中基測表現優秀的學生如遠赴他縣市就讀,因通勤費時、或缺乏家人支持,3年後考大學學測的成績表現反不如留在本地就讀的學生。
張明文說:「不只優秀的學校會成就學生,學生也會成就學校,如果菁英學生都留在本地,本地高中也有機會愈辦愈好。
不少家長仍對本地高中的水準信心不足教育部官員分析,11年前,各招生區各自舉辦聯招,學生跨區不易,但改考全國基測後,基測成績全國適用,反加速了資優國中生外移。』

(新聞 : 苗栗、雲林、南投優秀國中生 外流嚴重)


由此可見, 政策一旦錯誤是很難彌補的. 而且目前政府的政策是保持明星高中, 加強社區高中的師資設備以期均質化/優質化, 進而推動十二年國教.


這個盲點就在明星高中, 只要存在目前的明星高中, 家長就會希望自己的小孩想辦法去考明星高中, 願意就近就讀社區高中的優秀學生就算人數再怎麼增加也無法與去應考明星高中的人數相比, 頂多考到較後面的志願才選讀就近的高中.


也就是說只要目前這種考區的分法不改,明星高中依舊, 那要達到所謂的高中均質化與優質化就成果有限, 以這種情況要大家就近入學來進行十二年國教, 反對的聲浪將讓政府無法解決. 因為政府與人民對十二年國教的態度與期望完全相反 :


政府是希望十二年國教讓大家都免試就近就讀住家付近的高中.


人民是希望十二年國教讓大家都免試進入明星高中就讀.


政府如果不知道人民的期望, 只是因為人民希望十二年國教免試升學, 不了解人民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免試就能進明星高中, 那麼所訂出來的政策成功機率當然渺茫. 


要解決此盲點, 我認為就是如我前面三篇文章所提到的, 縮小考區讓明星高中變多, 明星高中變多自然高中就容易均質化與優質化, 社區高中變成明星高中, 當然大家就更願意就近入學, 當跨區應考的優秀學生幾乎為零時, 自然十二年國教就水到渠成了 !


以這種方法來推動的話, 每個縣市至少會畫分出一到二個考區 (依人口數, 原則上可先以100萬人左右分區, 我個人認為最好的劃分是約四五十萬人到七十萬人就劃分一區, 這樣才更像社區高中, 不過改革不可一下子太猛, 所以慢慢縮小考區即可能成功.), 如此一來明星高中至少倍增, 第一個三年, 升學成績將可看出原本的明星高中與新增加的明星高中差距會縮小, 會讓更多家長認可不需跨區應考, 再加上一些配套如跨區應考不可選填原考區學校這種限制, 大家在選擇是否跨考區時會更仔細考慮是否就近應考, 隔個幾年再縮小考區到四五十萬人口為一考區, 這樣明星高中再倍增, 而且每個考區內各志願的分數差距也會縮小 (因為考生人數變少), 就等於各高中學生的素質差異不大, 自然升學成蹟就不會有相當大的差異, 就達到高中均質化與優質化的目的了.






相關新聞 :


苗栗、雲林、南投優秀國中生 外流嚴重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教育部委託進行長達4年的大型調查,發現苗栗、雲林、南投地區全國基測成績前1%(PR99)的國中生,外流到其他縣市讀明星高中問題最嚴重。


調查結果也發現當年基測同樣為PR99的學生,如留在本地就近入學,3年後考大學的學測成績,平均要比跨縣市就讀明星高中的學生高出2級分;顯示跨區就讀不但耗費時間金錢,成績也相較遜色。
這項調查也訪問了2百多位基測考得好、但大學考不好的學生,發現他們就讀國中與高中的距離平均為12.8公里;但另一組基測考不好,但大學考得好的學生,就讀國中與高中的距離僅4.5公里,顯示「近」真的比較好。
調查顯示,基測考不好、但大學考得好的學生,多認為有家人的就近支持,且在校表現優異,即「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效應,是他們學測成績表現優異的主因。
主持這項研究的宜蘭高中校長吳清鏞,畫出過去幾年來PR99學生的選校路線,發現苗栗優秀學生外移的比例特別高,且往台北、台中跑的都有;南投優秀學生則多往台中跑;雲林優秀學生早期多往台北跑,近年則就近讀台中的前二志願,但仍得離鄉背井。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委託研究已經證實,國中基測表現優秀的學生如遠赴他縣市就讀,因通勤費時、或缺乏家人支持,3年後考大學學測的成績表現反不如留在本地就讀的學生。
張明文說:「不只優秀的學校會成就學生,學生也會成就學校,如果菁英學生都留在本地,本地高中也有機會愈辦愈好。」
但不少家長仍對本地高中的水準信心不足,教育部官員分析,11年前,各招生區各自舉辦聯招,學生跨區不易,但改考全國基測後,基測成績全國適用,反加速了資優國中生外移。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副主任許志銘表示,教育部將增加「高中優質化」補助,調整教育資源分配,來鼓勵學生就近入學。
目前優質高中每年補助額最高可以達到250萬元,且除了經費補助,教育部也派出學者專家到各校輔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