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竹苗區劃歷史地理交通財政經濟統計探討

本部落格文章歡迎非商業用途、學術研究用途引用或轉貼,惟請註明出處為風林火山部落格,並請附本部落格網址 https://fongthinger.blogspot.tw/。

本部落格於2021年12月3日超過30萬瀏覽人次
本部落格於2024年12月25日超過40萬瀏覽人次

2010年11月28日

論政府五市行政區劃之繆誤

前文列出政府對五直轄市規劃的政策說明, 前文我也提到此種規劃將造成一國兩制兩等國民的問題.

此文將探討馬政府在縣市改制的行政區劃政策上的繆誤之處.


先說三大生活圈的觀點. 生活圈的定義應該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作息(如就學, 就業, 採買,娛樂, 醫療等)的活動範圍, 馬政府所規劃的三大生活圈, 真的符合常情嗎 ?


根據行政院經建會在民國85年五月所公佈的『國土綜合開發計劃簡介』中提到二十個生活圈




根據一般常識, 這種生活圈的劃分方式才比較符合常情, 也才能讓各地方均衡發展. 但是馬政府的三大生活圈作法, 將人口朝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集中, 將使得其他地區人急速外流, 而都市地方與非都市地方的建設差距將急速擴大, 這根本是與各地均衡發展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馳.也就是說在馬政府這種觀念與作法下, 城鄉差距與貧富差距將進一步擴大.

(2010/12/11 修訂)

下圖是地理課本的台灣地區生活圈分布圖, 與上面那張圖是一樣的. 可見官方對生活圈的定義是如此的.



再來就是所謂的七大區域, 理論上好像應該是先發展生活圈再進而區域發展的, 不過馬政府好像反過來, 區域發展完才擴展成生活圈, 真是獨特的理論.

政府的說法是, 而在區域發展上,則以縣市改制為契機,朝向「北北基宜」、「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屏」、「花東」、「澎金馬」等七個區域的均衡發展。

在實際上, 這樣的劃分要怎樣的均衡發展 ? 看政府是怎麼想的 :

『行政院建議同一區域內的縣市能夠建立起跨縣市合作平台,共同規劃攸關區域整體發展的事項,而直轄市在其中尤其應該善盡責任。未來行政院在核給地方補助時,將優先考慮跨縣市聯合提出的計畫,以利促進縣市的合作或合併。


準此,行政院核定台北縣改制為「新北市」,與台北市形成雙核心都會區,並朝向「北北基宜」區域發展努力。台中縣與台中市應合併為「台中市」,作為未來帶動「中彰投」區域發展的關鍵城市。高雄縣與高雄市也應該整合為「高雄市」,並肩負起帶動屏東縣發展的任務。台南縣與台南市亦宜合併為「台南市」,承繼過去數百年台灣歷史文化發展重鎮的角色,同時帶動「雲嘉南」地區的整體發展。


至於此次尚未核定為直轄市的桃園縣,由於其人口增長迅速,再加上桃園航空城建設的展開,預期不久後即可準用直轄市或升格為直轄市,惟必須規劃整合桃竹苗地區科技研發及產業優勢,並著重地方文化特色,以促進「桃竹苗」區域的整體發展。


很明顯這是在為這次的五直轄市升格與未來的桃園縣升格找理由. 簡單來講, 中彰投的發展, 經費都被台中市這個直轄市拿去了, 彰化與南投哪來的錢做建設 ? 台中市如何帶動彰投的發展 ? 彰化自己有彰濱, 彰基的醫療水準勝過台中市任何一家醫院, 只要好好建設彰化就可與台中匹敵, 何須台中帶動 ? 更誇張的是桃竹苗, 新竹市是桃竹苗最大城與最繁榮的, 桃園最大城桃園市還不如新竹市, 自古以來桃竹苗的重心都是新竹而非桃園, 桃園市因為近台北, 台北人因房價南遷造成桃園人口增加, 本身的工商業發展並不如新竹縣市, 桃園航空城的成功與否更與新竹縣市的科技業無關, 當然更與苗栗無關, 苗栗人的生活圈是新竹而非桃園. 桃園的發展能帶動竹苗什麼發展 ?

雲嘉南的台南在最南端, 桃竹苗的桃園在最北端, 中彰投的台中在最北端, 有聽過區域發展的重心在邊陲的嗎 ? 那離重心最遠的區域邊緣的城鎮該如何帶動發展 ?

基本上從政府所說的 『每個大生活圈內至少有一個直轄市,但並非只能有一個直轄市,而可能包含二到三個直轄市,只要這些直轄市之間可以構成綿密的生活網。』就可以知道這些所謂的生活圈或是什麼區域的說法, 只是在為升格某些直轄市找藉口, 現實情況與將造成的結果與馬政府所說明的情況剛好是完全相反的. 照這種作法執行下去, 只有那些升格的直轄市本身會發展, 其他地區將被排擠造成次等國民.

沒有留言: